“六位一体”培育学生共同体意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于民族院校而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是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和民族工作大局的需要,也是践行办学宗旨和履行特殊使命的需要。

    中南民族大学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延安民族学院的光荣传统,视民族团结为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纳入课程教学改革体系,强化理论教育,突出实践特色,推动培育工程的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发展,找准“教”与“学”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价值结合点,增强培育工作实效。

    一是夯实基础,抓好国情教育。使各族学生深刻认识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深刻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牢固树立“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的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视民族团结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民族团结奋斗梦、民族发展繁荣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担当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

    二是站稳阵地,发挥文化优势。学校强化主打功能,切实履行传承和弘扬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特殊使命;彰显主场优势,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和中国梦等教育;发挥主力作用,有效发挥师生员工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殊作用;提增质量,深度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发挥大学资政育人功能,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抓住根本,增强“五个认同”。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引导各族学生把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身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各族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认同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以及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引导各族学生熔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认同;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各族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凝聚精神和信仰力量,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四是把握关键,促进知行合一。构建以培育工程为主体、课堂教育与课外涵育协调配合的培育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历史文化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互贯通的动力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心、全媒、全域”立体覆盖和全面贯穿的工作体系,以共同体意识培育为指向、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融合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等为导向的“六位一体”融通体系为基本架构的培育模式。

    五是突破重点,实现“六位一体”。学校在总结过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目标任务,构建了“六位一体”融通体系,重点解决了在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随意、分散的问题,整合相关资源、综合相关要素、统合相关力量、弥合制度机制,打通了同共体意识培育“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教学目标更加聚焦,思想、情感、态度、文化和价值观基础进一步夯实;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教学内容、教学运行、实践教学、教学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更加优化,必修与选修、专业与通识、校内培育与校外涵养进一步紧密结合。

    在教学改革的有力推动下,以共同体意识培育为核心指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了在学校核心制度中推动强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向,在课程设置占比中突出分量,在载体平台升级中彰显特色,在保障体系建设中逐步完善,在贯穿融入结合中实现预期。

    (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2016198]的阶段性成果)